课堂实录:专题课《诗心与明月》
(2007年秋于南京一中高一9班)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的课叫“诗心与明月”。(板书)追本溯源啊,月亮在很久远的年代里,就进入了人们的心灵。大家看这一首诗(幻灯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月亮出来亮堂堂啊,照着美人好面庞啊,莲步轻移慢慢远啦,害得我心里好忧伤啊!很早的年代里人们就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再来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幻灯示《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月亮多么皎洁明亮,照着我的罗床罗帐,忧愁幽思不能安睡,披起衣裳徘徊惆怅。这也是诗人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思。那么,月亮,它是一个客观事物,当我们人看到它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主观意绪。我们把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这种客观事物就称为意象。在我们古老的诗行里,有许许多多的诗人用他的笔,用他的心灵来描绘月亮。我们把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就称为原型意象。月亮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原型意象。中华民族对月亮是情有独钟的,仅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90多首诗歌写到月亮,在大诗仙李白的笔下,900多首诗中有330首诗吟咏到月亮。今天,我们中国大地的每一处地方,差不多都能找到一座揽月台。月亮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为什么如此牵动诗人的心肠?下面,让我们试着在古人的诗句中去探求一下答案。好,请同学们看手中诗歌的第一组,王维的几首诗。下面,我请同学把这几首诗朗诵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朗诵一下第一首诗?(生举手)好,请你来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朗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朗诵得很有感情,好!第二首诗哪位同学朗诵一下?(生举手)好。
生:(朗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师:嗯,好,很有韵味。第三首诗哪位同学朗诵一下?(一男生举手)啊,好,我们把这个机会给男同学。
生:(朗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嗯,好。同学们,通过这几首诗你体会一下,在王维的眼中月亮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要着急,请你慢慢读,在诗行里寻找答案。
师:好,哪位同学找到这个答案了?在王维的眼中,月亮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生举手)好请你说一下。
生:我觉得在王维诗中月亮非常淡雅,他的寂寞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借自然事物来给他,比如说在第一首诗中,“新雨”“清泉”就是来陪明月的,深林中,深林中的各种各样的一些事物也是来陪衬明月的。第三诗中“桂花”,还有“山鸟”和“春涧”,我觉得也是来陪衬月亮的。跟王维的人差不多一样吧?
师:啊,好,请坐。她说的很好,几首诗都提到了,并且她说“跟王维的人差不多一样吧”,那么,通过这些诗行你揣摩一下,那王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一份心灵追求呢?(生举手)好,请你说一下。
生: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王维的诗被评(价)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难看出,明月在这个里头充当的是一种像背景一样的,我觉得从这三首诗来看,王维应该是比较崇尚的是一种比较自由、清新的那种比较淳朴的,没有任何的压迫没有任何的烦恼的那种闲适的生活。
师:嗯,你说的我同意。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补充一下?
生:我认为王维善于把自己融入自然当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自然中去感受,自然力量来使他进行转换,就不开心能好了。
师:同学们在分析诗歌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善于把诗本身和这个人联系起来。是这样的,当我们读作品的时候,永远不要忘了,一个诗行后面是站着一个人的,文字的后面是有人心灵存在的。那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温习一下诗人给我们营造的境界,诗人那颗善感的心灵,让我们把刚才的三首诗连起来朗诵一下。好,“空山新雨后”,一二!
生:(齐读)
师:嗯,非常好。那么,下面还有两组诗,这回啊这样,我不带着大家一起分析了,同学们自己分析。你们四个人一组,好不好,四个人一小组。女同学,你们负责分析第二组诗,男同学负责分析第三组诗,一会儿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博得大家的赞许和掌声。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可以互相商量、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四下巡视,适当指点一二。)
师:大家好了吗?下面请女同学先把你们组分担的任务给大家读一下。
生:(女生齐读第二组诗)
师:好的。那么,就刚才的问题,各组进行了讨论。下面,我想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这一组谁来说啊?
生: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用霜来比喻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清冷,同时反映了诗人的心情,诗人远在他乡,孤独寂寞,夜不能寐,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比较能够客观地体现异乡人的心情。
师:啊,你分析的很好。那我有一个问题啊,刚才我们女同学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为什么笑啊?
生:觉得这首诗写得太白话了。
师:啊,太白话啦。其实就是这首“太白话”的诗,千百年来谁读起它的时候都会引起自己的乡思,它也告诉我们许多优秀的作品未必用什么艰深、玄妙的语言,就是这种白话能够最直接地触动心灵,能够最直接地打动人,那就是很优秀的作品,是不是这样?你还有要说的没有?
生:没有。
师:那好,请第二组同学。第二组同学谁来集中发言啊?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就是第二组诗嘛,全都是诗人把他的情感寄托在古诗当中,我们通过读这些古诗可以读出诗人的情感,我们想评价一下最后一句,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句千古名句吧,非常有名,它写的就是,苏轼一开始写他对家人的,就是思乡之情吧。然后后来就是上升了一个阶层,表达的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异地欣赏同一轮明月,从此,就是,有一种心的相连吧。就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师:刚才我注意到你说诗人把情感寄托在古诗里,好像每个诗人写诗不是把情感寄托在古诗上,他们把情感寄托在什么上?
生:明月上。
师:啊,寄托在明月上,寄托在一个特定的客观事物上。好,传给下一组同学。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二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刚刚前面两组同学讲的都是一种思乡,而这里讲的是,我觉得是一种友情的体现。题目当中的“左迁”大家都知道是贬官的意思,朋友要被贬官,贬到很远的地方,作者用了一种很奇特的想象,希望自己把对朋友的友情寄托在明月之上,随着朋友一直到他所要到的那个地方去。当他在看到这一轮明月的时候,就好像感到了自己对他的一种祝福与思念。
师:你说的很好。其实这个朋友王昌龄啊,当年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做官,后来被贬到了夜郎去了。李白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切的感情。好,传给这一组。
生:我们组对第二组诗有个整体把握,就是觉得第二组它的整体是一个作者感情的一种交融,然后主要的感情就是思念,有思念家乡,也有思念亲人,然后那个,我觉得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构想一个画面,就是说在那种很深,没有风,很宁静的,就说可以是寂静的晚上,诗人一个人独处的环境下,他是看那个天空在很深蓝色那种背景下,而不是说现在南京城这种灰白色的夜晚的天,然后那种月亮如果说具有一定的美的话,就是很圆很亮,在那种情境下,就是自古以来月亮就会给那些漂泊在外,或者说情感比较丰富的人,会就让他们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身世包括原来故土等很多情况,所以说第二组诗人都是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师:噢,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好。传给这一组。
生:我们这组也是对第二组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吧。就是我感觉第二组诗都是把情感寄托于明月,但是也写得比较直白,有点像直接抒情,第一句就是“床前明月光”一直到“低头思故乡”都是非常直白的。还有第三句“月是故乡明”也是非常直白的抒情,还有从“海上生明月”到“竟夕起相思”也是非常直白的抒情,就是通过这种直白的抒情,并没有很多修饰,但是表达了自己非常质朴的感情,然后让人容易产生共鸣。
师:容易产生共鸣,好的。好,传给下一组同学。
生:整体地讨论之后,我们小组就觉得,这五句都是以借景抒情来写出来的。然后呢,我们特别喜欢第二首诗。因为我们觉得这首诗中李白虽然写得很直白,但是他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样觉得明月成了李白的信使,然后把自己的一种思念通过明月来传达给他的朋友,是一种非常真挚的友情。
师:啊,好,请坐。我们都认识到了作者借助明月来表达那种思想怀远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诗句中我们读到是很明确的,但是它借助明月这一个意象,就比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艺术,更具有审美性了。是不是这样啊?那好,下面我们听听男同学的研究结果。刚才女同学一齐把诗朗读了一遍,男同学能不能每个人站起来很有个性地朗诵其中的一段?
生:(分别朗诵所选诗作)
师:你们刚才进行了研究,各个组出代表表述一下自己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组讨论的第三组诗中,这里所有的明月都表现了,这个第一首诗中“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第二首诗中的“古时月”“今月”,以及第三首诗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都提及了一个时间的概念,这也说明了天空上的一轮明月无论是古月还是今月,它都是见证了一种历史的发展,就像很久以前,相信大家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也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月亮的一种想象和向往吧。
师:说的不错!好,给第二组同学。
生:我们这组议论的结果就是,我们对三首诗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分析,我们觉得这三首诗都是作者对时间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从中就感觉到作者有一种对时间飞速流逝的体会,虽然“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时间飞速流逝,已不知照的是何人,就是作者对时代变迁,时间流逝的一种感叹吧。
师:好,说的不错。递给下一组。
生:我们这组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自己的古人,对一种思念和寂寞的感觉,尤其是我们这首一起讨论了第一首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通过“代代”和“年年”表示出了作者对时间过得飞快,以及自己的寂寞的一种感受,也想起了以前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表示了作者心中的寂寞。
师:好。说的不错!好,请这一组同学谁来说一下。
生:就是第二首诗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觉得这句话中有深沉的哲思,不论时间如何飞逝,人们呢如何为了利益去互相争夺,结果只有明月是不变的,所有的利益和名利都会被时间所冲走,
师:嗯,好。我们男同学一起把我们刚才分析的三处来朗诵一下。
生:(男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刚才同学们对这些诗作都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很好。如果一首诗是一个诗人心灵的反光,那么,我们民族的这些诗就是我们民族心灵的折射。透过这些诗,透过他们眼中看到,心中感到,同学们,把这三组诗联系起来看一下,它反映了我们民族怎样的一种心灵体验和美的追求?好,请同学们把三组诗连起来看一下。你们私下里交流一下,这是怎样的民族,有着怎样的性格,才有这样的作品?
生:(小声交流讨论)
师:好的,讨论到这。其实啊,读诗在读诗人的心灵,读民族的心灵,也就是在读我们自己。那么,通过这些诗,你读到了什么呢?
生: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诗经》到后面的唐宋的诗词,是发展了很多很多年的。中国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他们不善于非常直白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我们在静静地读这些诗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有跟他们的共鸣。月亮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事物,它既可以在人们欢乐的时候寄托一种美好的团圆的情感,也可以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寄托一种相思的哀愁,从古至今,诗人的情思就是和月亮一样充满了变化,以及非常绚烂的。
生:从这三组诗来看,我觉得这三组诗它的那个主要表现的,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种很积极的,我觉得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我觉得中华民族的人是不是都多愁善感,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尤其是消极的感情寄托在月亮之上,或许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使人总是会想到离别和欢聚。
师:请坐。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都同意她的说法吗?
生:首先我觉得她的观点我是不赞成的。因为她认为这些都是一种消极的。我刚开始认为它不是消极的,就举第一组来说的话,王维的心境可以说是一种很恬静,很宁静,他是以这种心境来写诗,来看自然看明月,所以说不存在消极。思想更是一种,就是说一个有情感的人思乡是一种高尚的境界,这也不是一种消极,然后,对于历史的回想,就是,通过“我”看历史来感慨一些东西,来向前看一些东西,所以说这也不是一种消极。然后对这三组诗我的看法是,首先是我认为的,中华民族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觉得我会用三个词:第一个词是厚重,第二个词是浓郁,第三个词是悠长。三组诗分别从自然、感情和历史来写。第一组它是一种审美,是人类心灵寄托上的,然后第二组看的感情,是一种绵长和恬淡的感情,然后第三组历史,主要是一种厚重,一种回望,是这种态度。然后这三组诗连在一起可以说感情是由自然而产生,而历史又是由感情而产生,这样就把三组诗串联在一起,而串联在一起的线索就是明月,因为明月恰巧都可以很巧妙体现这三种感情。
师:好,请坐。几位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面两个同学的看法我比较同意后一个同学的。那么我们读得某些诗我们能体会到感伤,但感伤并不等于消极,是这样吗?好,下面让我们的男同学给评价一下刚才的发言并做一下总结陈述。
生:几位同学看的还是比较透彻的。都看到了古代诗人把情感融入在月亮当中,描绘月景或者是一些自然地景象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一个同学讲的中国人是含蓄的,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中国人不同于外国人,他们比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总是把情感表达在文字里,比较含蓄的一些事物当中,然后可以让人去感受。就结合当时的一些情况吧,那个时候交通并不是很发达,游子在外,对于家乡的思念,又不能传达给父母,他只能用作诗的方法来给自己一个心灵的寄托。第二位同学和第三位同学就是,第二位同学讲的是人是多愁善感的,就中国人多愁善感,其实我认为只要是人都是多愁善感的,因为人就是一个情感的集合体,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那这个人呢就只是一个躯壳了。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对月亮来说,人为什么把月亮作为代表对家人的思念,因为月亮是纯洁的一种象征,而一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是非常纯的。有一句话叫做美的不总是完美的,反过来就是说完美的就不一定美。月亮是有阴晴圆缺的,阴晴圆缺,再加上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样子,一种惆怅的感觉才能体现出一种美。
师:好。说的很好,总结很全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老师也做了一个思考,把它介绍给大家。月亮是清净光明的,同时呢,它能引起人们清幽的意兴,澄明宁静的心理感受,那么以此呢也就表现了我们民族博大的心灵中那种追求内心中和谐恬淡的那种心理品格;月亮呢有它的晦明圆缺的变化,以此呢也引起人们惜别怀远,叹离伤别的感情,那么它也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珍重乡土人情的这样一种心理;月亮呢是亘古永恒的,所以它常常引起人们对往古的幽思,对现实的感慨,那么它也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深沉反思社会人生的一面。以下这些诗句同学们都不陌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生:(看屏幕,齐读所选诗词名句)
师:通过这些诗歌我们注意到,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非常善于把世事的忧患,人生的缺憾,用艺术的方式加以审美化和诗意化。如果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体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能更加深透地理解我们的古人和他们的作品了。其实,这样的作品,不光是在诗歌中,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大家看《红楼梦》中,写湘云和黛玉月下吟诗的:“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于是有了著名的两句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再看,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写两个人夜晚说悄悄话的时候写到了月亮:“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清辉玉臂寒的夜晚的景象。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同样地表现了对月的感受。
黑格尔说:在艺术中,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我们可以说,感性的东西,在中国人的心灵里,借助我们的想象,就更加深沉地感受出来了。但是啊,当我们置身于现代生活中,中秋节品尝一块月饼的时候,我们有时不知把那轮明月抛到哪家的露头啦!那么今天,我们就再重新地捡拾一下,请同学们以明月作意象写一则短信,表达你重阳时节对老师、亲人或同学的思念之情。下课!